导读

    在企业管理圈内,对加里·哈默的赞誉不胜枚举。《经济学人》杂志称他是“世界一流的策略大师”,《财富》杂志称他为“商业战略管理的领路人”、《第五项修炼》的作者彼得·圣吉则赞誉他是“西方世界在策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”。

  这些封号的缘由,最初可溯及哈默于1994年与普哈拉德合著的《竞争大未来》一书。之后,哈默在2000年又出版了《激活革命》。他在这些书中提出了至今仍被引用与探讨的观念和观点,如“核心竞争力”概念,如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,适应性、速度和创造性是企业生存的关键。”

  现在,哈默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——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已然过时。他用这样的语句来启发企业:“不知你是否意识到,你的组织仍然在践行早已过时的管理范式——宣扬的是19世纪发明的管理哲学,采用的是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,而运用的高新技术则来自于新生的21世纪。如此错综复杂的管理组合或许在以前是行得通的,而现在,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,还有未来。”他在最新的著作《管理大未来》(中信出版社出版)中呼吁:我们需要“管理的创新”。

  一  CEO的未来角色——从领航者变成造船者

  记者:上个月,听说你和30多位顶尖的管理学家参与了一个讨论,探讨21世纪管理界在创新层面所面临的挑战。有什么新的发现吗?

  哈默:我们达成了两点共识:一是未来将重新定义主管或CEO的角色。将来,自己掌控大权的CEO将会很少看到。二是战略将会更多地由下及上制定,少数高层人物掌握一切决策的现象将会越来越难看到,战略决策的担子将会分担到更多人肩上。现在有的公司像Google已经这样运作了。

  记者:按照你的观点,未来的CEO更像是一个“社群构建者”。

  哈默:是的。CEO在创造一个创新平台给你的用户时,也要创造一个内部的平台使员工能成长,获得成功。旧的模式是“你怎样使人们为组织的目标服务?”,而如今,我们要问的是,“你如何建立值得人们贡献获得创造力、热情和积极性的组织?”人类的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靠命令来控制的。人们每天都可以选择是否将想像力和责任心带到工作中去。

  记者:但这种定位对CEO或许多高层管理者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按你的说法,吸引力和影响力是领导力的产物,而不是权力指派的结果。层级是自下而上建立的,而不是自上而下设置的。如果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能力很不自信,那他可能就会拒绝这种改变。

  哈默:我想如果领导者不自信就会出现问题了,因为这很需要自信。他们觉得不自在的将是他们角色的改变,在将来,CEO的角色将更少是一个主管领导,更少是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者。他们将更多地成为构建者,构建一个环境——是鼓励创新,鼓励改革,鼓励冒风险的。这是一个大的改变。对于如何构建一个环境让别人来实现梦想,如何给别人成功的机会,这都要细心设计。现在许多大公司都了解了这一点。对大多数CEO来说是,他们就像从领航者变成了造船者,需要很好的手艺和设计。

  大多数你能看到的关于CEO的书,主要是讲领导力、CEO的策略,我觉得这不是很有帮助。改变不依赖于在上级的少数人,许多改变是从最底层开始的。当然你也可以看到现在有从上至下进行改变的成功例子,像苹果公司,但这毕竟是少数。如果过于依赖上层的决策,那会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。有人曾经说过,美国是由聪明人创造,由愚蠢者管理,有些时候总统是明智的,有些时候就完全不是。所以不要依赖上层的领导者,而是要看中大多数最普通的员工,他们的作用远比领导者要大得多。而领导的处境就像美国的例子一样,不要过分要求成为统治者,他们要做的是制定宪法,制定规则。

  二  管理创新落后于技术创新

  记者:如果我是一个公司的CEO,我想给自己创建一个议程来进行管理创新,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?我应该从何入手?

  哈默:你首先应该让人们来仔细思考他们已有的观念,如果持着已有的观念来继续前进是不能称之为创新的,许多事情也不会改变。我来举一个例子,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自由多了那么就意味着公司的低效率,但如果你研究了Google后,你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。所以,改变已有的观念应该作为第一步。再向前进行的话,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,作为领导者你需要丢掉这样的习惯:“这件事还有谁做过”,这不是一个领导者的问题,而是跟随者的问题。你要提出的应该是“让我们来试着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”。再有一点你可以做的是去向底层员工而不是下级管理者询问情况,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应该如何去做。改革的最佳人选就是底层的员工,而不是人力资源或财政人员。所以你应该去和他们分享意见。

  记者:在你看来,管理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,但这几十年来,许多企业更关注营运创新,产品、服务创新,战略创新,是什么原因让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发展得缓慢呢?

  哈默: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,我承认技术创信比管理创新发展得迅速,技术的创新总是比社会部门的创新要快,像是政府的改革,教育的改革,管理的创新,这些创新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,很富有挑战,所以很难创新。

  我认为现在许多管理创新要挑战等级之间的地位,所以很难实施。我常讲一个例子,丰田在40年前就做过一个大胆的决定,他们的普通员工如果觉得遇到质量问题,就有权叫停生产。很多西方同行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,他们认为这应该是管理人员具有的权力,让管理者放弃自己的权力就好像在感恩节放弃火鸡一样困难。现在的管理给员工设置了许多障碍,使得创新不能够顺利进行。

  管理实质上是对信息的掌握,越高层的人掌握的信息就会越多,而权力表现在对信息的控制上,现在信息共享很发达,你的创意会得到很多人的评价而不止是一个人。可能在将来人们工作在某个项目上,但不存在雇佣关系。管理创新还受到下一代的影响,我们称他们为网络一代,他们更加依赖网络,他们不愿意去不能倾听他们意见的公司,创新的意见应该是自由的,这样人们才会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。

  三 “激发群体的智慧”更需要智慧

  记者:相比CEO,更多中下级管理者更有管理创新的冲动,但没有职权的保障,想实施管理创新是否比较困难?

  哈默:对于想要成为管理创新者的有志之士来说,一定不能认为你必须拥有来自总裁的许可才能实现目标。我可以给你讲一个发生在百思买身上的例子,百思买的一个中上级管理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,此前他没有获得任何正式的授权,但其带来的影响却震惊了百思买总部。

  在美国,年末是销售的旺季,这位管理者的试验是关于销售预测的。通常预测是由一个专家小组来做,他发现那些所谓的专家们预测的准确率在90%左右,于是他在2005年8月向公司各个阶层的人员发邮件来收集他们的预测意见。到了2006年1月数据统计出来后,发现专家们的预测准确率为93%,而更多人来做的预测准确率为99%。这让人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来利用整体的智慧。这里有许多他们未发觉的集体智慧在整个公司中,他们现在正在进行第三代试验,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“预测市场”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。

  记者:前面我们提到了许多CEO在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。依照你的观点,未来群体的智慧更强大,但如何让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创新?尤其对许多中国公司的员工来讲,他们更愿意做一个执行者而非创新者,对此,应该提供哪些工具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?

  哈默:我不同意中国员工不愿意去创新这一观点。他们很少创新可能是因为没有创新技巧,没有创新的自由,害怕创新失败。许多人包括公司CEO在内,都认为仅仅小部分人极富创造力,而大部分人欠缺创造力。但其实,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某些领域都能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,只是因为他们缺乏机会。

  如何让员工更具创新精神?我多年的经验是,首先,在培训员工时,你应该教导他们如何挑战企业的规则教条,挑战固有思维;教导他们如何了解消费者的需要,教授他们创新的技巧,给他们提供创新的工具。据我所知,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公司会培训员工学会创新科学的艺术性和技巧。

  第二,给员工更多的时间。要知道,在全身心的忙于工作时,很难做到创新,所以必须给人们时间。像Google,会把每个工程师工作时间的20%拿出来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
  第三,要让员工的创新实践活动变得简单,可能是要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。因为当人们有了想法却不能及时地实现或是要花费的代价太大,许多人就会放弃。

  最后一点,人们应该正视失败。创新可以说是一个数字游戏,每1000个稀奇古怪的创意中只有100个值得去尝试;这100个创意中仅有10个项目值得大力投资;而在这10个项目中,仅有2~3个项目最终能成为财富之源。经理人要认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创新定律。

  思想闪光点

  1.管理实质上是对信息的掌握,越高层的人掌握的信息就会越多,而权力表现在对信息的控制上。现在信息共享很发达,你的创意会得到很多人的评价而不止是一个人。可能在将来人们工作在某个项目上,但不存在雇佣关系。

  2.管理创新还受到下一代的影响,我们称他们为网络一代,他们更加依赖网络,他们不愿意去不能倾听他们意见的公司,创新的意见应该是自由的,这样人们才会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。

  3.CEO角色的变化,旧的模式是“你怎样使人们为组织的目标服务?”,而如今,我们要问的是,“你如何建立值得人们贡献获得创造力、热情和积极性的组织?” 

相关标签:

    浙江美尔凯特集成吊顶有限公司

    美尔凯特 关注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站注明"转载、企业供稿、其他(非本站)"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供稿(包括供稿配图)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站赞同作者观点,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
2、凡本站注明来源"集成吊顶网"的内容,均为集成吊顶网原创,转载时请在显眼位置标注"来源:集成吊顶网www.jcdd.com"。
3、如果本站会员发布的内容和图片涉嫌侵犯您的版权,请与我们联系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并处理违规会员,集成吊顶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。

相关阅读

集成吊顶|集成墙面装修设计
  • 验证码
X